01月 20th, 2006 by 大梨

文章转自: http://www.minolta.club.tw/phpBB2/viewtopic.php?p=204303

注:所有镜头照片均来自色影无忌 www.xitek.com

Part 6. 由NBA看变焦镜的演变 

故事先由篮球来进入主题 

篮球场上有五个位置,分别是一号到五号,各司其职,团队合作,以打垮敌人,骗过裁判,赢得胜利为主要目标 

一号位置是控球後卫,需要有良好的视野,优秀的组织能力,扎实的基本动作,冷静的头脑,增加比赛的流畅度,为队友制造机会。目前这种人才在NBA列为稀有动物。在镜头中很像广角镜头,视角广,突显主题描写环境,适合将一张照片以故事样的手法呈现。 

二号位置是得分後卫,他的定位通常在射手,射程距离越长越好,心脏比大颗的,在关键时刻没有比一颗三分冷箭更能浇熄对手气焰的东西了。目前NBA中可以自称自己是射手的不少,但是优质射手逐渐凋零,能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射手今年刚退休(Miller),其他多半在自己的地盘上抽烟喝茶克瓜子,等队友为他制造机会,这种等球射手就比较常见。在镜头群中比较像是300,400,或是600mm的长焦距镜头,耐心的等候某一时段的到来,锐利而深邃的眼神,将远景拉近,简化背景让主体呈现出来。 

三号位置是小前锋,需要有快速的脚步,如刀一般切入对方心脏的切入能力,这种人才在NBA中,随便一抓就是一堆,通常是手中有球,心中有篮框,就是没有队友。镜头群中像是micro镜头,画质犀利,直指本心不求他物。 

四号位置是大前锋,所有场上的脏活都要干,包括抢下对手或是队友投不进的篮板球,用身体杀出一条血路护送队友深入禁区,种种肢体碰撞,而且最好还要练上一手中距离跳投。这种人,在NBA属中生代,消耗品,打这位置的人多,打得出名堂的人少。镜头群中像是人像镜,说大只不大只,把妹妹时必备武器,拍人像或是头部肖像也常出动,常备兵力。 

五号位置是中锋,特色是永远背对篮框,不管是进攻或是防守;也因此发展出低位单打和背框技巧,而且本身是传球枢纽,临高指挥半场进攻与防守。这种人在NBA已经列为绝种动物,编列许多预算,设立许多条款也无法使他们的数量增加,原因是中锋需要的身材好,够壮,又要很灵活,头脑清楚,不怕受伤,而且跟降龙十八掌一样,来来去去只有几招,而且朴实无华得紧,翻译成白话就是打球不好看,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就…..不练中锋的技巧了。这种悲惨的遭遇与命运,十足是标准镜头的翻版,不是镜头素质不好,而是需要大量的脚步移动,有时候需要在人堆中打滚,迅速的移位,观察,计算距离,等待下手最佳时机……,而轻巧的镜头在外行人眼中就是不专业,小家私。 

说来说去好像一个球队没有几个活人,其他人是干什么吃的? 
其他的我们叫他摇摆人,就是同时可以打两个位置以上的人,有些人能打前锋和後卫,所以又叫双能卫,能投善切,目前在NBA占三分之二强。在镜头中,他有一个很耳熟的名字,叫“变焦镜” 

在开始聊变焦镜头之前,先听一个故事: 

1995年的夏天,NBA明尼苏达灰狼用第五顺位选秀权,做了一个很大的赌注,选进一名天才高中生,他叫Kevin Garnett,他有7尺的身高,超过7尺4寸的翼展,扎实的肌肉,轻型而且极为灵巧的身材,当年球探形容他是控球後卫的灵魂装在中锋的身体里面。球队得到他之後,并没有马上推出火线,而是将他的潜力转化成实力,於是一只怪物在冰天雪地中成长了。他是一个摇摆人,而且很摇摆的是,他高兴的时候可以从一号位置打到五号,不高兴的时候可以从五号位置打到一号,而且射程广达三分线,从他之後,其他球队纷纷开始以摇摆人为主力,建构战术中心,於是一股不一样的风格,开始流行於NBA,更进一步到世界各地。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只17到400的镜头,而且光圈恒定2.8,还有接近1:1的micro功能,体积适中,内对焦,内变焦,光想就觉得是变态怪兽了,而他还活生生在眼前。 

重点来了,Kevin Garnett这种姑苏慕容型武林杂货店,有没有比较厉害???答案是虽然自己数据亮眼,但是并不能使球队得到进一步的突破,原因就 
像以前打街头篮球看对手不爽,越打越有火气时,问自己队友:一个打五个怕不怕。队友以力相挺,说:不怕。(太好了)就怕五个打一个。好汉不敌人多,好,放过他们(谁放过谁呀~)。这次废话废的太远了,回来主题。 

Kevin Garnett不能带球队走向更高境界的原因,不是出现在“器材”上,而是使用方法上,他有很好的低位动作,可是怕受伤,就越走越外面,他名义上是打大前锋,可是却常常跑去欺负别人家的小朋友(小前锋),可以力扛中锋的,可是教练团却不希望他把体力太早耗尽,所以,他就迷失了自己的定位,双能卫变成双不能卫。他可以一次打五个位置,可是他只有一个人,每次上场都是五打一,没有多久就要过劳死了。 

定焦镜头,可以藉由固定焦长训练自己迅速的横向移位和直向移位,用来训练自己对距离和位置空间相互间的变化。相对的,变焦镜头就方便多了,调转变焦环,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构图,於是乎,现在的风向球几乎都转向变焦镜头了。方便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懒,懒得多跑几步路,找出更好的脚步,於是使用变焦镜头的人也迷失了。 

可是Kevin Garnett的前车之监不远,以其天纵之才,名列当代六大大前锋,八方悍将,依然逃避不了,脚步和移位时造成的混淆和落差,面对关键时刻该用何种手段取分的困境,他的基本动作扎实到这种境界,面对压力与挑战时期还是会犹豫不决,何况只是小萝卜头的芸芸众生 

为了跟定焦镜一别高下,变焦大幅提升画质,修饰像差,形成现代主流派。 
主流派中,没有像17-400/2.8这种妖怪,有的话成本也不是一般玩家负担的起,所以向下区分,一分成三,形成大家都熟知的大三元,也正好事後卫,前锋,中锋三分法 

下一回跟大家聊一下大三元。:Embarassed: 



Part 7. 由大三元看战国群英传 论隆中对 

在正式开场前,先来一点腥羶的:泌尿科医师猜一个英文字母,三个单字组成 

谜底揭晓:蛋egg,因为泌尿科医师主要就是“医鸡鸡”的医师 

接下来今入主题前,照往例,说一些故事 

日人田中芳树有写一本中国武将列传,以年代排名,其中第二十位武将是李广,活跃在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,并且屡破匈奴,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,手长似猿,出身弓箭世家,善使弓箭,箭出力能穿石洞壁,这种人不稀奇,因为布袋戏里面多的是。但是他会留名於历史的原因还不包括如此;一次出外打猎,遇见猛虎,猛虎狂扑迎面而来,李广弯弓搭箭,凝箭不发,手不动,身不摇,直至猛虎扑及身体的瞬间,箭出,力毙猛虎於身前,且故意让老虎在身上留下伤痕,彰饰武勇。(不虎烂,是史实) 

故事的背後告诉摄影人一些讯息: 

1.摄影是捕捉当下,化瞬间为永恒,所以画面叙述的故事性张力要够,才能流芳百世。捕捉画面要付出耐心。以李广的箭术,远距离射杀猛虎,同侪顶多说声:OH~good。但是他做出这样的举动,同侪会眼镜碎掉,下巴脱臼,一手托著下巴,另一手用力打著李广的头,说:I can not believeable顺便问候他的爹娘,老师,系主任(如XXX,XX老师的,诸如此类)。所以决定瞬间的时间点很重要,而且心脏要够大颗才行。 

2.猛虎扑及眼前,还能悠闲掌握自己的节奏,这种不动情的持恒功力,优长的气脉,需要严酷的磨练才行。笔走此处,令我想起加藤鹰;自古红颜如名将,不许人间见白头;十数年间阅历多少红颜替换,萤幕前黑瘦的身影依旧,修长的手指,优秀的体能,加藤鹰密技传授以及加藤鹰版人间废业,是学习的典范,精神的指标。同侪称他前辈,入行新人指名要与他合作,十几年来立下的口碑见证,几乎无人可以取代。(加藤鹰跟摄影有什么关系?啊,对!持恒的功力,告诉各位摄影要贯彻自己的理念,并且要拍出自己的特色才行。) 

大三元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,谁能稳守这方寸之地,谁就可以独领风骚,就2005年立论,Canon兵多将广,强占山头堡,可用之兵多达6只,真正流通於市的有5只,包括70-200/2.8,70-200/2.8IS,24-70/2.8,28-70/2.8(算在二手市场里面),16- 35/2.8,17-40/4等成员,各有地位,组织分明,目前实在难以撼动。Nikon兵员整齐,小黑三、五代目挺立,四代目有管道还是可到手,其他 28-70/2.8和17-35/2.8素质精良,有一拼之力,而且Nikon野心勃勃,想将战线拉长,推出200-400/4 G VR,凑个大四喜,战帖已下,只看其他厂跟不跟进而已。Pantax向来缺席17-35/2.8这焦段,28-70/2.8和80-200/2.8久未更新,尚算旁观战局走向,不足为惧。 

KonicaMinolta的大三元在Minolta末年有一举反扑的动作,一举翻新沿用十多年的镜组,可惜财务拖垮了原本的计画,仅有一柄神兵问世,28-70/2.8G和17-35/3.5G正式退役,改由两名佣兵补上缺口,但是靠别人打天下毕竟不是长远之计;现在 Minolta集三家之长(Konica Minolta Sony)且正逢风云变色之际,能不能发挥自己镜头独特特色,大举反攻,发挥泌尿科医师职业达人的操守,医治好原先G镜缺点,创造出如加藤鹰一样好口碑之 G中之G镜,就算要在镜身上加印“鹰”字也在所不惜。预後看涨。 

在1980年代AF席卷整个摄影界时,Nikon选择保留光圈环和原先F接口的传统,迎战整个AF。Canon选择蛰伏,放弃一步先手,静观局态,然後在1990年以全新姿态进场,将一颗微型马达植入镜头中,针对每一颗镜头做出不同相对应的驱动力,大幅提升对焦速度和减少机身推动镜头的马达,多出来的空间可以加以利用,增加设计宽容度,这也是大家都了解的USM。但是Canon的动作不只如此,他选择放弃原先 
的FD接口,也间接的选择放弃新旧并容的Nikon路线,要做就做的彻底一点,同时放弃光圈环,光圈的开放由机身通过电子接点控制释放,而非Nikon和Minolta的机身机械控制,并且全力更新镜头设计,装配了USM这种强力高低差马达,如果能减轻对焦时推动的镜片的重量,缩短对焦行程,可以将对焦速度更进一步提升,Canon由失一著先手,变成著著领先,眼见就要蚕食全局了。自古以来都是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,先机已失,要板回来不容易,Canon,Nikon镜头群组整齐,以逸代劳,但是KonicaMinolta有他独特的优势,如果好好掌握,可以大举追回失分,那就是机身防守震。 

大三元中(好拉,大四喜也包括),小白IS,小黑五代目都有防手震,现在镀膜技术发达,但是少只香炉少之鬼的定律还在,以手边的资料 Minolta的24-105有11群12枚镜片,透光度83.5%,平均一面镜片损失0.8%透光度。Canon 100/2.8 micro8群12枚,透光度83%,平均一面镜片反射率0.9%,所以像小白这种十多片镜片以上的镜头,开发防手震有其必要性(手边没有资料说明小白 IS真正的透光率是多少sorry) 
这一次终於轮到我们抢先手了。 
o_24-105.jpg24-105



前言废话太多了,进入主题 

广角端:

17-35/2.8 16-35/2.8 17-40/4 17-35/3.5

本来是设计用来取代定焦17,20,24,28,35等镜头的,没想到数位一推出超广角镜变成标准镜,而且这焦段多半不便宜,龟毛一点的人,只好含著眼泪带著微笑,请小朋友把他带回家。这时Minolta的佣兵以低廉的价格占到一些市场,也占到一些不名誉。 

Canon有16-35/2.8 17-40/4 两只L镜 

两只在镜组设计和外观设计几乎有7成以上的类似度,超广角镜头的变形宿命似乎在小一格光圈的17-40/4得到较好的控制,加上价格较低,所以评价比他的兄弟镜来的高,而且经常造成争议。两只镜头都厂用大量,且大片非球面镜片,内对焦内变焦设计略嫌取巧,因为把外面镜筒加大,对焦变焦起来感觉像是内对焦内变焦,对焦行程极短,所以对焦速度飞快,迷焦的机会也比较小。凭良心说,香蕉芭乐各取所好,以用过两只的经验,16-35/2.8会比较喜欢,也许是大男人沙文主义作祟。 

Nikon 17-35/2.8 

本来要跟Canon17-35/2.8打对台而设计的,光学表现半斤八两,所以加强Canon或是现在AF镜头较弱的质感部份,现在的镜头塑胶味较重,比较现代感的外观,较迎合当下的年轻人。Nikon外观设计融合古典与现代感,黑色与金色的颜色搭配在质感中胜出对手,这是Nikon的特色。 


Minolta 17-35/3.5G 以及KM 17-35/2.8-4 
o_17-35.jpg
良心说,在这些镜头中,真正拥有过的是canon那两只L镜,真正想拥有的是已经到不了手的,Minolta17-35/3.5虽然还是前群操出的对焦模式,感觉松垮垮的遮光罩,很奇怪的镜头盖,但是他的色彩还原度最好,变形最小,很难想像变形如何去克服的。当然,这些镜头一定用了很多非球面镜,低色散镜等等,看过就好,这时候感觉Minolta有点天真无邪近乎白痴的地步,有独特的光学绝佳的画值,却不懂包装。学一下人家Canon pseudo-内对焦内变焦,学一下人家Nikon独特外观设计,这年头会去注重内在美的人越来越少了,君不见谁会去注意高树玛莉亚和及川奈央的学历。 KM 17-35/2.8-4是向T家借来的佣兵,夹著高度价格优势,可以兼容传统与数位的特点,和KM现在青黄不接的时期,变成绝佳的选择。说真的KM 17-35/2.8-4相当优秀,可是相对的稀释了原先Minolta的特色,也可能阻碍KM对这焦段的开发。 

这个焦段在数位还没完全固定化之前,还有许多变数,建议量入为出,保守一点,如果有Minolta17-35/3.5的二手良品,赶快买下毕竟,他的画质和变形修正的工夫相当优秀。 

这个焦段我将票投给Minolta17-35/3.5 

常用焦距端:24-70/2.8,28-70/2.8 

Canon 24-70/2.8 L镜 

28-90的焦段是Canon统计後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焦段,Minolta还是请外籍佣兵代打,所以不想谈。比较奇怪的是,一向崇尚创新的 Canon一反常态的在这个焦段上面全是采用负焦距型(日文:负群先行型)的设计,也就是在焦距70的时候,镜筒全缩,焦距28(24)镜筒全伸,而且这种设计可以往上推朔到FD35-70/2.8-3.5去,但是FD35-105/3.5这镜头就可以做到内变焦,所以说,以Canon的光学设计来说,是有可能做到内对焦,内变焦的镜头,可是顾虑到遮光罩对镜投以及画质的影响,所以最後还是采用负焦距型(日文:负群先行型)的设计,毕竟多数镜组的镜头设计,遮挡一些不必要的光线进入是好的。这镜头是Canon大三元中唯一会伸伸缩缩的,而且对焦反应也最慢。不知是大家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问题,测试机身 1VHS两台。值得称赞的是最近对焦距离38cm,加上一个接写还可以达到接近1:1的水准 

Nikon 28-70/2.8 

仿石材的喷漆和质感使得他变得十分耐看,接下来就跟他不熟了 


Minolta28-70/2.8G 
o_28-70mm.28.jpg
又是一悠久的设计现在已经停产,除了优异的画质值得推荐以外,最近对焦距离85cm,和近乎小儿麻痹的遮光罩,是一直与他失之交臂的关键,广角镜头的其中一个魅力在於描写主题诉说环境,如果不能压近目标物,立刻绑手绑脚,後来原厂有推出另购的遮光罩,要价不便宜,真不知要哭要笑。 
这个焦段我投废票 

长焦距70-200/2.8 

Nikon与Tokina 

这个焦段更新的速度超乎想像的快,Nikon一代目到三代目镜组都是一样,操控性不断升级,Tokina明显是A考Nikon,而且他们俩个的发色(CCI值)都一样,没有色偏,後来四代目加入超音波,五代目加入防手震,很明显的又是极力想追向敌手,铝合金的镜筒将重量做到一定程度的减轻,取消仿石材的喷漆就觉得很可惜,脚架环的设计构想是不错,可惜感觉突兀



KM 70-200/2.8 G SSM

o_70-210mm2.8%20apo%20gd.jpg

在Minolta的末世,其精心铸造的神兵也加入抗衡其他变态主力的行列。看他问世心情蛮难形容的,感觉像浪子回头,金贵(台语发音)。他的特色在锐利和散景之间取得完美的和谐真正有威力的圆形光圈,傲视同侪的1.2m对焦距离,加快对焦速度的SSM,放在D7D上更有防手震的加持, Minolta做出了他的特色,相当值得拥有的好镜。可是要达到加藤鹰式的G中之G还有一段距离。 

Canon 70-200/2.8与70-200/2.8IS 

这个焦段画值好,方便性佳,许多摄影师如竹内敏信就很喜欢用他,毕竟跋山涉水,很多状况是无法轻易靠近或是微调的,这时後方便贴心的长焦距变焦镜头就派的上用场了。从1995年小白问世以来,这个焦段的宝座一直是Canon霸著,宛如加藤鹰的指技称霸AV界一般,瞬间到达G点,绝叫指数满分,丝毫不拖泥带水。小白在各方面的调整上都达到一个平衡,比较令人诟病的是他的威力必须在较高阶的机身才能得到解放。 
小白IS问世之後,防手震的功效再次被确定,也多了五片镜片和不少的价格,而且多一个电子结构就多一个故障的空间,开启防手震时,相对的, USM所争取来的比他厂对焦快的些微时间,也会被耗尽。话说回来有防手震还是比没有来的好,尤其是不能用脚架,需要手持打消耗战的时候,像是帮朋友拍摄婚礼,有IS的方便性真好。 
同时用过小白和小白IS,目前手上是小白IS,根据以後防手震都会导入相机的趋势,这一票投给小白 

KM将防手震导入机身,有点像Canon当时将USM导入AF界一样,投下了震撼弹,只要KM加紧脚步开发镜头群,魔戒第三部曲王者再临有机会再相机界上演,KM已经开始重铸宝剑35/1.4GD(希望不是只有这么一只,而是宝剑群),洛汉国(sony)也派兵来援,现在只剩吹响反攻号角。 

2005年或许是一个转类点,目前KM已经连Sony制C,N看是三分天下形成鼎足而三的局面,或是Pantax加入三缺一的局面难以下结论。 
2005年看KM在大三元的成绩单,光荣优质的历史镜头已经走入历史,只有寂寥陪著70-200 G SSM。